2023年2月17日,銀聯(lián)發(fā)布《2022年移動支付安全大調查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從我國移動支付業(yè)務發(fā)展現(xiàn)狀、移動支付用戶行為及習慣、移動支付用戶的安全感知及個人防范、移動支付相關網(wǎng)絡詐騙、以及高風險人群畫像等方面,展示當下移動支付安全情況。
在此,移動支付網(wǎng)精選了該報告的部分數(shù)據(jù),以饗讀者。
移動支付習慣:移動支付完成86.1%日常消費金額
參與本次調研的受訪者平均消費總支出由移動支付完成的消費金額所占比例已經(jīng)達到86.1%。具體來看,越年輕這一比例越高。
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有77.5%的人每天都會使用移動支付來進行消費結算,37.2%的人每天使用移動支付的頻次為1-3次,而每天5次以上使用移動支付的人數(shù)占到了17.4%。
移動支付的方式方面,二維碼掃碼支付為普遍,但Pay類產(chǎn)品和生物識別支付粘度更高。
66.7%的人每天都會選用掃碼支付來進行移動支付消費,每天使用頻次在5次以上的用戶占比為17.1%。相比之下,ApplePay、HuaweiPay以及生物識別、人臉支付等支付方式的被使用率則相對較低,每天使用次數(shù)在一次以下的用戶占比分別為63.7%和70.0%。但這幾類支付方式均擁有一批忠實用戶,分別有28.8%和22.7%的人表示,每天超過3次使用這兩種移動支付方式。
移動支付的使用場景方面,無論線上還是線下,移動支付都高度滲透于人們的各種生活場景中。
“商店、便利店及餐飲店”、“小攤販、菜市場水果店”、“水電煤、網(wǎng)絡費”這三大圍繞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礎場景成為了移動支付發(fā)生多的場合,分別有81.2%、73.1%、74.1%的被訪者表示會在這三個場景中使用到移動支付,較去年的78%、68%、71%進一步增長。
在移動支付的綁定賬戶選擇方面。數(shù)據(jù)顯示,80.2%的人在移動支付時會使用銀行儲蓄卡賬戶,較去年的59%銀行儲蓄卡的選用率大幅提升。此外還有66.0%的人會使用銀行信用卡賬戶,32.7%的人會使用第三方現(xiàn)金貸賬戶。的支付賬戶方面,有53.1%的人在進行移動支付時會使用銀行信用卡賬戶,其次為銀行儲蓄卡賬戶有36.6%的人,另有8.8%的人會第三方現(xiàn)金貸賬戶。
在選擇綁定銀行信用卡賬戶時,“優(yōu)惠力度大”是被多提及的考慮因素,比例達到66.6%。其次為“選擇日常常用的信用卡便于賬戶管理”49.6%和“卡片安全有保障”35.6%。
在進行移動支付時銀行卡/支付密碼或指紋、刷臉等生物識別仍然是為普遍的兩種驗證方式。本次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當前銀行卡/支付密碼的使用率為72.9%,生物識別的使用率為68.1%,兩種驗證方式的普及率與使用情況已進入難分上下的程度。
移動支付安全:平均每個用戶1.2個不安全的行為習慣
用戶對移動支付安全性方面自我保護能力的自評中,有37.1%的被訪者對自己在移動支付安全性方面的自我保護能力非常有信心,47.3%的被訪者表示比較有信心,同時還有15.6%的人持謹慎態(tài)度。
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在日常使用手機時平均每個用戶存在1.2個不安全的行為習慣。發(fā)生率的三項不安全行為分別為“網(wǎng)站/APP內登錄習慣設置記住密碼或自動登錄”、“在連接公共wifi的狀態(tài)下支付”以及“所有支付密碼都相同”,均有18%以上的被訪者存在這三項問題。
本次調查活動對受訪者支付行為的安全性進行研究。調查顯示,受訪者對賬戶信息的保護意識普遍較高,“在公共場合隨便連接免費Wi-Fi”,各項銀行卡使用時可能的不安全行為在受訪者中的發(fā)生率均不到10%。但就“將銀行卡(賬戶)與身份證分開存放”的習慣培養(yǎng)還需努力,數(shù)據(jù)顯示僅有五分之一(20.1%)的持卡用戶能做到這一點。
對于銀行卡買賣的懲戒措施認知上,75.5%的人了解,仍有近四分之一的被訪者表示對買賣銀行卡的懲罰措施“不知曉”。
在移動支付安全的措施采用方面。在本次的調研活動中,有40%以上的被訪者通過“關注每一筆提醒”、“轉賬時核驗收款人信息”、“加強手機設備的安全性”以及“不掃描來源不明的二維碼”來提升自己在使用移動支付業(yè)務時的安全性。其次采用的防范風險措施還有“不輕易將個人二維碼信息泄露給他人”、“選擇大/實力強的設備/支付平臺”等。調查數(shù)據(jù)同時顯示,移動支付用戶平均每人會采用5.2個主動防范風險措施,高線級城市居民的防范意識高于低線級城市。
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大部分的用戶在使用移動支付時都曾有過個人權益受損的經(jīng)歷。在各類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中,“個人信息被過度采集”的問題為嚴重,有超過4成的被訪者表示曾經(jīng)遭遇過。
但值得一提的是,“個人信息被過度采集”、“個人信息或隱私被泄露”、“前必須關注或綁定經(jīng)營者的公眾號或小程序”等問題有所改善,發(fā)生率較2021年明顯下降。
移動支付遇上詐騙:25歲以下年輕群體更易上當
調查顯示,67.1%的被訪者表示曾遇到過電信詐騙,22.6%的被訪者表示財產(chǎn)受到了損失,受損人群占比較2021年進一步增長了8.6%。受害者的平均損失金額為2759元,也較去年增長了1109元。
利用公眾的愛心和人際間信任關系的情感愛心類是發(fā)生率第二高的電信詐騙種類,有15.7%的被訪者表示曾經(jīng)遭遇過。該類詐騙中的“冒充QQ、微信好友詐騙”情況為嚴重,發(fā)生率高達26.4%。25歲以下年輕人和學生群體是受害于此類詐騙嚴重的人群。
此外從整體看,男性在面對情感愛心類詐騙時更容易受騙,在“交友平臺偽裝身份”、“虛假愛心傳遞”、“猜猜我是誰”詐騙上,均有超過10%的男性用戶表示曾經(jīng)遭遇過。其他發(fā)生率同樣較高的詐騙類型還有“網(wǎng)絡平臺掃碼”,21.2%,“引誘貸款”,16.1%,“假冒公檢法等電話”,18.6%等。
詐騙信息接收渠道方面。短信、電話、微信是詐騙信息主要傳輸渠道。
在防騙宣傳接收渠道方面。路邊標語/海報、短信、微信是比較排名前三的反詐信息宣傳渠道。
本文轉自移動支付網(wǎng)
聲明:本網(wǎng)站發(fā)布內容和圖片的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歸原作者所有,不為商業(yè)用途,如有侵權敬請作者與我們聯(lián)系刪除。
上一條 : AI+武漢智慧交通
下一條 : 濟南數(shù)字公交構建的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