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倡導綠色出行、緩解擁堵、提升城市活力的當下,“免費公交”這個概念,正從邊緣話題逐漸走向政策討論的中心。它究竟是成本高昂的“烏托邦”,還是城市交通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下一站”?
一、什么是“免費公交”?并非字面意義的“零成本”
業(yè)內普遍強調,“免費公交”并非指運營成本為零,而是指乘客在特定范圍、特定群體或特定時間段內,無需支付車票費用即可乘坐公共汽車。其背后的核心邏輯是:將公共交通視為一項基本公共服務,如同公園、圖書館,其運營成本由政府財政、專項稅收或特定基金承擔,而非直接向乘客收取。
“這是一種‘轉移支付’”東南大學交通學院李教授指出,“本質上是社會財富的再分配,目的是通過降低甚使用門檻,化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從而達成更廣泛的公共政策目標,如減少私家車依賴、緩解擁堵、降低污染、促進社會公平等。”
二、 全球探索:星星之火,模式各異
“免費公交”并非全新概念,全球已有部分城市進行了不同形式的嘗試,提供了寶貴經驗。
1. 盧森堡:2020年開始嘗試全民免費公交
為緩解日益加劇的交通擁堵問題,從2020年3月1日起,盧森堡公布所有公共交通,包括火車、電車和公共汽車會免費運營,成為全球乘坐公共交通免費的。
盧森堡模式象征意義,證明了全民免費的可行性。但其成功高度依賴極小的人口規(guī)模(約65萬)、高額的稅收以及作為富裕的特殊地位。這種模式對大型城市或財政能力有限地區(qū)的直接復制性較低。
2. 湖南常寧免費公交:2008年開始的縣級市“破冰探索”
據常寧市政府工作網,常寧免費公交自2008年7月1日開通,當地“把免費公交當作來做,免費公交自開通之日起,每天投入運行車輛50輛,日均載客量達到8千多人次,年載客量達到300多萬人次,每年為市民節(jié)約出行開支”。截目前,有3條線路一直保持著免費乘坐模式。
常寧作為縣級市,人口規(guī)模相對可控(城區(qū)約20萬),公交線網和運營復雜度較低,財政負擔相對可承受。其意義在于打破了“免費不可能”的思維定式,提供了小城市實踐的樣本,關鍵在于可持續(xù)性,需要長期穩(wěn)定的財政承諾和的運營管理。
三、免費公交的挑戰(zhàn)與隱憂
公交運營成本(車輛購置更新、燃料/電力、人員工資、維護保養(yǎng)、場站建設等)是巨大的、持續(xù)增長的剛性支出。即使當前有財政補貼,在‘免費’模式下,補貼金額將呈幾何級數增長。在經濟下行壓力或財政收入波動時期,確保這筆龐大且不斷增長的預算極其困難。需要建立長期、穩(wěn)定、多元化的資金保障機制,而非僅靠地方財政‘硬扛’。
免費模式可能導致客流量激增,公交運營壓力劇增。如果沒有同步的運力(車輛、司機)大幅投入和服務優(yōu)化,極易導致?lián)頂D、延誤、服務品質下降,反而損害公交吸引力,形成惡性循環(huán)。新增運力的成本又將進一步加劇財政負擔。
四、通向“未來”的可能路徑:務實與創(chuàng)新
“免費公交”的未來不在于追求不切實際的“全民免費”,而在于探索更務實、可持續(xù)、精準化的公交出行與共享出行模式。
精準免費:對特定區(qū)域(如新區(qū)、交通薄弱區(qū))或特定線路(如微循環(huán)、接駁線)實施免費。
企業(yè)合作:在規(guī)范管理前提下,吸引企業(yè)參與特定線路或車輛的運營贊助。
數字化管運營:利用大數據精準分析需求,優(yōu)化線網和調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無效出行”。
分步實施:采取試點先行、小步快跑策略,在特定區(qū)域、特定群體或特定時段進行試驗,積累經驗,評估效果(客流變化、擁堵緩解、環(huán)境影響、成本效益等),再決定是否及如何推廣。
五、免費不是終點,可持續(xù)才是公交的未來
“免費公交”模式的根本目的是吸引人們選擇公共出行,減少私人交通出行,這一愿景令人向往,但它絕非簡單的“取消票價”。它是一場關于城市治理智慧、財政平衡能力、社會公平理念、交通系統(tǒng)效率,特別是公交出行品質提升的綜合大考。當我們談論“免費公交的未來”時,我們實際上是在探討:如何用智慧化、數字化和可持續(xù)的方式,讓城市公共交通成為城市生活中市民真正令人愉悅、不可或缺的“”。
本文轉自公共交通資訊
說明:本網站發(fā)布內容和圖片的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歸原作者所有,不為商業(yè)用途,如有侵權敬請作者與我們聯(lián)系刪除。
上一條 : 公交企業(yè)的內控管理與風險防控措施研究
下一條 : 新加坡公共交通運營管理模式的啟示思考